妈的多重宇宙或许可以预定一下十年前的
关家永和丹尼尔·施纳特,这两个名字上一次映入大多数人的眼帘应该是因为他们在年“捣鼓”出了《瑞士军刀男》,而这一次恐怕是因为他们拍出了这部《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
对于这个片名的中译,个人更加倾向于台湾的译名“妈的多重宇宙”,这种“信达不雅”的双关很能突出电影的独特气质,翻译成“瞬息全宇宙”的话,总觉得太过正经,少了点魅力(或者,大胆一点,翻译成:天妈行空)。
接着来讲一下,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力:一是国内还没引进;二是上海电影院没有营业;三是我没法气泡式的抵达电影院。既然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那便只好看一下“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看过之后,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01
多重宇宙
《妈的多重宇宙》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一个把女儿逼成“大魔头”的虎妈,通过一段奇妙经历,最终和女儿达成了理解与和解。这个故事玄就玄在这段“奇妙经历”上。
电影在这里借用了“多重宇宙”的概念:在生活中,基于我们所做的不同选择,不断地会有新的宇宙被创造出来,由于蝴蝶效应,最终这些宇宙将会变得非常不同,而电影中妈妈的奇妙经历便是穿梭在无数的多重宇宙中,体验无数的人生,掌握无数的技能。
关于“多重宇宙”的诞生,我其实是有一些亲身经历可以分享的。高三时,我曾参加过南方航空的招飞体检。记得第一次体检时,我们学校一共去了三辆大巴的学生,但到最后只有大约七八个人通过了体检,这其中就有我和我的一个同班同学。
通过体检之后,剩下的就是高考,高考成绩达标就能去当飞行学员。这个专业其实对于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并不高,但是要求英语成绩必须达到及格线以上。当时的河南高考,英语满分是分,及格线是90分。
可能是运气好,那年英语阅读考到了“GeorgeOrwell”。当时我一看这名字,连文章都没读,直接翻到后面开始做题,恰烂分了属于是。最后我也是顺利过线,去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但我的同班同学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的高考总分比我高一点,但是不巧,英语只有89分,以一分之差,抱憾而归。后面就听说他跟着父亲一起去做室内装修了,虽然后面我也转了专业,转了行,但——
咱还是说回电影吧。
多重宇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瑞克和莫蒂》、《无姓之人》,包括DC、漫威都是玩这一套的老手。但俗话说好,玩得早不如玩得屌,而《妈的多重宇宙》在玩“多重宇宙”这方面,我只能说:确实是妈妈级别。
02
从脑洞出发
《妈的多重宇宙》是一部荒诞与温情并存的电影。在这里,荒诞是表现特色,温情是情感价值,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则反映着影片的宽度和广度。
先将“温情”按下不表(后面也不会“表”的说),电影对于荒诞的构建并不依靠“多重宇宙”本身,而是依靠多重宇宙里面的内容。当各种千差万别的生活场景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屏幕上,你能够轻易感受到想象力——或者说“脑洞”——所带来的压迫感。
压迫我们、折服我们的不止是脑洞本身,还有将脑洞变成作品,并向现实做映射的执行力,以及让投资者、消费者为脑洞买单的说服力。当然,前半句本身就是实现后半句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东东枪在他的《文案的基本修养》中,分享过一个“Thehierarchyofideas”。如下图所示,这座像是蛋卷冰激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看到的电影本身,水下看不见的东西叫策略(传播Idea)和定位(商业Idea)。
图片来源:《文案的基本修养》
尽管看不见,但是它们对电影起了支撑作用,同时他们也是电影的一部分。东东枪的例子指向广告学,直接套用在某一部电影上——即便电影也是商品——或许不够贴切。但我引用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要说明:仅有想象力是绝对不够的。
和菜头说过,“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彻底投身大众文化,可能会丧失自我,变成职业奶牛;完全以创作为导向,彻底不去理会大众文化,可能很快就被算法封闭,消失在互联网的角落。”
这句话本是创作者的一种唏嘘,但换个角度去看,未尝不是一种鼓励。鼓励创作者在表达的时候去思考更多,去努力平衡两种导向,在不遗失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时,去尝试与现实、市场完成接洽,最终“站着把钱挣了”。
03
现实的接口
在给法老的专辑《科幻小说》写宣发材料的时候(链接:法老
一本不切实际的《科幻小说》),我引用了一些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电影《妈的多重宇宙》同样对于这一话题有所探讨。
“大魔头”之所以是“大魔头”,便是因为她已经领略了所有的可能性,于是便倒向了虚无主义,而妈妈在同样见识过无限的可能性之后,却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这无穷无尽的力量,去守护自己生活中仅有的存在。
我在《孽龙仙尊鱼得水》中写过,“不同境界,见到的事物不同”。实际上,就算是相同的事物,也会因见识者的境界不同而激荡出不同的反馈。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除了展示“存在与虚无”之外,电影《妈的多重宇宙》还有另外两种比较明显的对现实的映射。
一是对于女主角杨紫琼的真实生活的映射,以及对于诸如《黑客帝国》、《功夫》、《杀死比尔》等电影的映射。前一种让电影更真实,让观众觉得自己就生活在电影中的一个“‘妈妈’就是杨紫琼”的宇宙中;后一种让电影更像电影,让观众会心一笑,想起另外的几部伟大的电影。
二是对于移民生活的讲述,家庭关系的刻画。这部分其实很多人并不能感同身受,也有很多觉得这部分内容来自于刻板印象:忙碌的妈妈、无能的爸爸和叛逆的女儿。
这也是电影最被人诟病的一点,但我其实觉得,人在客观上是无法完全摆脱刻板印象的,同样,电影、戏剧也需要去适当地迎合刻板印象。
关于这点,我觉得:只要不是不能接受,那就都是可以接受的。
04
聊聊标题
在这篇文章的标题里,我说这部《妈的多重宇宙》或许可以预定一下十年前的奥斯卡奖。
定下这个标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①最近这几年,奥斯卡奖给人的感觉越来越不行了;
②十年前的奥斯卡还是非常能打的;
③电影整体质量上乘,节奏紧凑,做到了笑中有泪;
④电影足够宽广,但在深度上给人感觉还是差了点意思;
⑤关于④可能是因为这几年大家都“阅片无数”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