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三世的逆袭挑动克里米亚战争,带法国
01困境中的“荒岛孤囚”
法国原本可以不那么“万人嫌”——要不是拿破仑那次回光返照的话。
年,第六次反法同盟进驻巴黎,拿破仑黯然退位,流放厄尔巴岛。著名的老滑头、法国外长塔列朗力排众议,拥立波旁王朝复辟。
为什么开历史倒车?
因为当时任谁上台,都是接盘侠,都要被清算。唯有波旁家族,是依据“正统原则”,取回原属于自己的王国,从法理上讲,它不必承担拿破仑帝国战败后,割地、赔款、驻军等等一系列惩罚措施。
塔列朗也在随后的维也纳会议上左右逢源、运筹帷幄,使法国保全了大革命初期的领土面积,清退了外国驻军,收回了大量战俘,甚至拿破仑时代从各大博物馆掠夺的艺术珍品,也得以保留……一句话,法兰西仍是有尊严的列强之一。
“变色龙”塔列朗然而年拿破仑卷土重来,匆匆百日,惨败滑铁卢,又被扫地出门去了圣赫勒拿岛。这出尔反尔的一闹,法国的国运国势,可是连塔列朗也救不回来了。反法同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停战和赔偿条件,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主导下,构建了“维也纳体系”,法国就像它的皇帝一样,成了“荒岛孤囚”:
北方,由荷兰吞并比利时(当时属法国国土),由英国幕后控制;
东方,大片领土划归普鲁士、巴伐利亚等德意志邦国;
东南方,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南方,撒丁王国吞并热那亚,挡住法国南进的通路。
维也纳体系对法国的封锁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组成“四国同盟”,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君主组成“神圣同盟”,都是防备和遏制法国的国际干涉势力。普鲁士、奥地利军队游弋在国境线外,随时准备惩罚法国的“不轨行为”。
虽然在年,法国也加入了“四国同盟”,但在地缘政治上,仍身陷重围,很像二战后的日本,不算一个“正常国家”。
没办法,谁让你以前四处寻衅还打人,把同事和伙伴们得罪光了!这以后在办公室,可咋混呢?
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出人意料当选法国总统,四年后又暗度陈仓成了皇帝,是为拿破仑三世。他环顾四周——让我来!
02选准大哥抱稳腿
他老人家的《选集》,第一卷、第一篇、第一句话就是: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拿破仑大帝最后落得墙倒众人推,从战略上说,就是太不会做人了,搞不准朋友和对手。早在年,拿破仑取得奥斯特里茨大捷,击破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军功鼎盛之际,时任外长塔列朗便向皇帝递交报告,建议调整对外政策,宽待奥地利、拉拢普鲁士,特别是与英国改善关系,“遏制英国政策的同时,欢迎该国的文明”。
众所周知,拿破仑看不惯这个“小店主的国家”,但他不善海战,“看不惯却又灭不掉”,生生将英国逼成了自己的死对头。英国参与了从法国大革命爆发直到拿破仑帝国灭亡期间,所有的七次反法同盟,是同盟最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金主。
拿破仑三世上台,要挑战英国,为伯父报仇吗?恰恰相反,他选择英国作为自己最紧密的战略伙伴和“带头大哥”。毕竟,拿破仑三世的目标是带法国冲破“维也纳体系”,恢复为正常国家,重获与实力相称的国际地位,而不是称霸天下——那是他伯父拿破仑大帝的功业,况且,即便称霸天下,法国也没奈何英国,伯父还是被“小店主”们搞掉了。
拿破仑三世事实上,法国人没少了搞小动作。
年“比利时独立危机”,法国刚要向北伸展一下,企图收复比利时,马上遭到英国外交辞令和新式舰艇的双重威慑,只好作罢。年,还没称帝的拿破仑三世又向比利时伸手,又遭到英俄普奥四大国联合照会——“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因此,认英国作“大哥”,一二一齐步走,这是拿破仑三世汲取伯父教训,明智的“最优解”。
只不过,面对不可能战胜的强手,有的人理智战胜了情感,有的人,情感压倒了理智。
现在拿三选准了英国做朋友,那对手呢?
03犯下众怒的“二拇哥”
当时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颇为相似:老二强势崛起,直逼老大的霸主地位;老大见势不妙,只好扶植拉拢老三,稳住老四、老五,共同遏制老二。拿破仑帝国垮台后,欧洲各国的实力Top2,除了英国,就是东方大国——俄罗斯。
当年俄国一战吞没拿破仑60万大军,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纵马直入巴黎凯旋门,成为“三皇同盟”的实际领导人。年欧洲革命,沙皇尼古拉一世为各君主国“存亡继绝”,成为煊赫一时的“欧洲宪兵”,尤其镇压匈牙利革命,挽救了欧洲五大国之一的奥地利,维护住了“维也纳体系”,俄国隐隐然已成为欧洲秩序的仲裁者。
沙皇尼古拉一世如果只在大陆逞威,英国还可以容忍,令老大老二最终翻脸的焦点就在于——奥斯曼土耳其。
“自古以来”,沙皇便对黑海不冻港和近东地区,魂牵梦绕。17世纪彼得大帝那会,首次攻占亚速夫,望见了出海口;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制订“希腊计划”,意图从黑海南下地中海,占领君士坦丁堡,肢解奥斯曼土耳其。进入19世纪,沙俄对“西亚病夫”的压迫日甚一日,终于在年签订了《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控制了黑海两海峡,将土耳其置于沙俄的“单独保护”之下,土耳其苏丹成为沙俄的海峡“看门人”。
黑海两海峡示意图在后世历史学家的口中,这份条约“是英国政治家对待俄国态度的真正转折点”。
独立战争后,英国失去了北美十三州,从此便苦心经营印度,作为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物阜民丰,是英国最重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帝国王冠上的宝石”。如果沙俄控制了土耳其,自由出入地中海,就切断了欧洲与印度的陆路通道,也威胁到英国在沿线的商贸特权与利益。
俄罗斯对英国的威胁正如恩格斯所言:
瓜分土耳其会使俄国人进入君士坦丁堡,这将是英国莫大的不幸,世界和平将受到威胁,黑海上的贸易将被破坏……俄国如果控制了土耳其,它的力量几乎会增加一倍,它就会比其他欧洲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强大。
马克思则说的更加直截了当:
只要俄国的这种兼并和扩张的意图真正表现出来,马上就引起普遍的反感和不可遏止的反抗。
人心不足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已经具备了“万人嫌”的潜质,接下来,拿破仑三世该如何把这顶帽子甩给他呢?
04煽风点火拿破仑
年7月,英国纠集法国、普鲁士、奥地利,逼迫俄国和土耳其,共同签订了《伦敦海峡公约》,规定由各国“集体保护”土耳其,和平时期外国军舰一律不得进入黑海两海峡。大哥纠结一帮小弟,逼二哥吐出了到嘴的肥肉。此后英俄开始激烈对抗,拿破仑战争后两国联手、遏制法国的时代,就此结束。
干柴足备,只差点火星。而宗教狂热和民族主义,始终是煽动民意和舆论的两大利器。
为激化列强间的矛盾,拿破仑三世挑起了“圣地钥匙管辖权”事件。所谓圣地,主要是指耶路撒冷耶稣蒙难处的“圣墓教堂”,当时属奥斯曼土耳其领土,但允许基督徒往来朝圣。年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土耳其大部国土都在东正教区域内,境内也以东正教徒居多,因此圣地教堂的钥匙及朝圣收入,都掌握在东正教僧侣手中。
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圆顶年,法国突然向土耳其提出,要求土方将圣地钥匙交由天主教僧侣,期间还派出舰队登门施压。弱国无外交,土耳其人只好应允。
此举令拿破仑三世在国内赢得了广大天主教徒和农民的好感,人气大增,为日后称帝打下了良好基础。那边厢,东正教的俄国却大光其火,要求土耳其恢复东正教对圣地的管辖权,并且“承认沙皇对苏丹治下的万东正教臣民有保护权。”土耳其再怂,这后一条也不能应,不然真就亡国了。
年6月,沙俄悍然出兵,占领了位于多瑙河口,原为土耳其藩属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一场宗教纠纷,终于演化成国际冲突。这一下就打破了欧洲均势,触动了多瑙河沿线各国的神经。尤其奥地利,眼看被俄国打到家门口,形成了半包围。
俄罗斯对奥地利的威胁当年11月,俄海军在锡诺普海战全歼土耳其舰队,英国的民意也被挑动起来,反俄情绪空前高涨,政府中所有的亲俄派人士都成了“卖国贼”,甚至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都有“叛国嫌疑”。
此时,已经称帝的拿破仑三世又不失时机地火上浇油,公开声称,锡诺普事件就是舰队行动的信号,英国如果不出兵的话,法国将单独行动。他还对奥地利隔空喊话:“朕不希望奥地利站在中立国的地位。”在行动上,拿破仑三世还“一次又一次地调动军队进行威慑,破坏了大有希望的和谈”,搅得危机步步升级。
对此,伟大的导师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东方危机的真正根源是波拿巴的篡位。
年3月,英国终于被拖下了水,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正式打响。当年6月,奥地利在调停无果的情况下,出兵将俄军赶出了多瑙河两公国,反口吞下这片肥肉。
年1月,拿破仑三世以承诺支持其统一意大利为条件,将撒丁王国也动员参战。此后,普鲁士也向沙皇发出警告,如继续顽抗,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
墙倒众人推,一时间,俄国在欧洲空前孤立,几乎陷入到“与全世界为敌”的窘境。年3月,曾经不可一世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猝死,有一种说法是,因战事不利恼羞成怒而自杀。年1月,继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停战,与各国和谈。
05意义深远的连锁反应
表面看来,英国是最大受益者,维护了世界霸权,保障了印欧陆上通道的安全,保证了黑海地区的商贸利益,还把挑战者、“二拇哥”俄罗斯搞得元气大伤。
但实际上,真正打了“翻身仗”的,是法国。
英国要在欧洲搞事情,必须协同一支强大的陆军,离了俄罗斯,那就只能与传统豪强法国交好。刚登基没几年的拿破仑三世,用一场胜仗,保住了“拿破仑”的金字招牌,稳定了皇位和民心,报了年兵败莫斯科的一箭之仇,粉碎了“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系”,废除了年丧权辱国的各项条约,不但打破枷锁成为“正常国家”,而且取代沙俄,一举成为欧洲大陆政治体系的中心,巴黎也成为战后和谈的会场。
巴黎凯旋门俄国方面,黑海舰队全军覆没,陆军伤亡30余万,从此之后直到二战爆发,再也没当过“世界老二”。
奥斯曼土耳其早就心如槁木、任人摆布,战后重置于列强的“共同保护”之下,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奥地利趁火打劫,却断送了俄奥关系,从此之后直到一战结束,两国都是不同戴天的死敌。
普鲁士则是潜在大赢家。为了平衡法国的崛起,防止出现第二个“沙俄”,英国大力扶植普鲁士,俄国为了打击仇家奥地利,也暗中支持普鲁士夺取德意志领导权。“铁血首相”俾斯麦高兴地说:“俄奥既然已经分手,我们的外部压力就已经解除。”克里米亚战争后仅仅十几年,普鲁士就在没有外国干涉的情况下,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大典连锁反应的还有意大利和罗马尼亚。
为肢解削弱奥地利,战后仅三年,拿破仑三世就兑现承诺,与撒丁王国联手发动了意大利统一战争。另一边,多瑙河两公国合并,成为统一的罗马尼亚。转眼间,崭新统一的德意志、意大利、罗马尼亚进入欧洲大家庭。
俄罗斯在欧洲吃了瘪,转而东进,年吞并了中亚的塔什干、布拉哈和希瓦三大汗国,将国境线推至帕米尔高原,期间还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着农奴制改革和在亚洲的扩张,沙俄逐渐恢复了国力,日后又投入到欧洲争霸中去。
法国打破了“维也纳体系”的枷锁,重夺欧洲大陆优势,进而展开全球扩张,入侵印度支那、叙利亚、墨西哥、北非……成为世界“老二”。尤其是年伙同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圆明园犯下滔天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法外交谈判场景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惨烈的军事斗争,更是一场云谲波诡的外交斗争。拿破仑三世以灵活而功利的外交政策,改善了生存环境、赢取了战略空间,实现了法国的“人设反转”。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和职场上,想要摘帽的“万人嫌”,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