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喜欢咬东西06岁宝宝的这些行为,需

宝宝喜欢咬东西?0-6岁宝宝的这些行为,需要重视!很多年轻宝妈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如经常哭闹、喜欢打人等等。而宝妈们不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代表了什么,只是简单粗暴的制止,这样只会暂时压制,问题的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早晚都会呈聚集性姿态爆发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0-6岁宝宝的这些行为。其实不同阶段的宝宝我们要不同对待,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0-2岁婴儿阶段3-4岁婴幼儿阶段5-6岁幼儿阶段0-2岁阶段宝宝会有这样的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大脑还没有完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有的只会咿咿呀呀,有的只会单个词语的蹦出来,这时候当宝宝想要干什么或者想要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就会用眼神、动作来与父母及逆行沟通。行为一咬东西女宝宝萌萌8个月大了。最近萌萌妈发现孩子喜欢咬东西,有时是玩具,有时是咬手指,就连手机、遥控器都不放过,有时发现了会及时制止,但总有看护不到的地方,万一孩子吃到了有害的东西就不得了了。家里人都担心的不得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到15岁分为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而萌萌刚好处于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动作不够熟练,这个时候孩子处于口欲期,是指宝宝通过嘴巴去感知世界,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喜恶。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饿了想吃东西,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身体正在飞速成长,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支撑成长。所以妈妈们不需要太担心了,这是宝宝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表现,很正常。宝宝在咬东西时妈妈们应该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示制止,如用手轻轻拍打宝宝所咬的东西,以示这个东西不能吃。除此之外也可以适当的给宝宝加餐,在这里提议给宝宝少食多餐。行为二扔东西同事家的宝宝一岁半了,老喜欢扔东西。手机、纸、玩具、能扔的东西他都可以扔。而且还是他扔了你给捡回来他又给扔出去,再捡回来再扔,捡回来他还乐了,俨然把这种行为当成了妈妈和他之间的一种游戏,你训他吧,他又一无所知,实在是让人不知道是哭是笑。这个阶段又叫协调期,宝宝的肢体渐渐发展,扔东西就是孩子在自主的协调肢体动作,且孩子在此阶段除了吃饭饭就是睡觉,没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娱乐活动挥发精力,孩子只能玩弄自己身边的物品了。我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宝爸宝妈们可以适当的跟宝宝玩玩,当成一种亲子游戏,还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过像那种贵重的、易碎的、有害的物品尽量放到远处、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以防出现不必要的伤害。3-4岁阶段的宝宝存在这样的行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有独立倾向出现,生活可以慢慢自理,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自身情绪不稳定且不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行为还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宝宝还具有很大的好奇心,模仿能力也比较强。行为一吃饭难于上青天身边经常会有朋友抱怨谁谁家的小孩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淘气,孩子在前面跑,家长在后面追;还是哄一次吃一口,等孩子的一顿饭吃饭家长的饭都已经凉透了,对于这种情况就算家长批评,但还是下次会犯。吃饭问题算是最困惑家长的问题之一了。这个时间孩子们会有一个第一反抗期,研究表明在3.4岁出现反抗期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心理健康、独立、自立的人。那些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想法,对家长充满依赖性,这样才不利于孩子成长。3.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所有吃饭问题就成了孩子反抗期的重要表现。在孩子吃饭问题上我认为首先家长要冷静下来,不要孩子不吃饭你就哄着,你要简单明确地告诉他,不可以,如果现在不吃饭晚上就没有饭吃了,让他明白这个规矩,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出现他明白该怎么做了。行为二长时间的玩电子产品丽丽家的宝宝今年4岁了,由于爷爷奶奶不在身边,自己和丈夫都比较忙,平时和孩子在一块时都是直接丢手机让小孩看动画片,小孩一吵闹自己就让孩子玩手机。久而久之丽丽发现自家孩子动不动就妈妈,手机!,还一看手机就要不回来了。小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如果孩子出现沉迷手机的情况那可能当父母的就要想想自身原因了,当你在玩手机时没小孩可能会想那个方盒子是什么?怎么爸爸妈妈都在抱着那个?我也要!《论语》中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父母给孩子应当起到良师的作用。为了解决小孩沉迷手机的问题,我觉得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5-6岁的大孩子喜欢这样做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语言、动作已发展完备。情绪、想法都会充分的表达。学习能力正是旺盛的时候。也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行为一喜欢恶作剧童童是一个6岁小男孩,今年上一年级。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按说这样的性格在这个年纪是好的,但是最近让童童妈妈烦恼的是每次老师都会叫家长,原因不外乎于又揪前排小姑娘的辫子了,上课不好好听讲老是乱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很想与别人分享事物,也很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们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认知,所以家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谨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面对小孩子的恶作剧,有时候还是需要家长冷处理,你越理他他就觉得这样就可以博得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