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世界人才强国有多远
摘要:人才强国建设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内涵和任务目标,构建世界人才强国评价指标维度和体系,采用标杆分析法对标美国等典型世界人才强国,探讨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典型世界人才强国的距离。结果显示,中国仍处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与吸引、人才效能发挥3个评价维度得分相对均衡,尚未形成某一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全球顶尖人才集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吸引人才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构成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短板,亟待培养造就和吸引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制度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0引言
年中央制定《-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之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在对我国人才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及与世界人才强国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在规划中形成人才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10年来,我国培养造就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了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有的放矢地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典型人才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方面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局面,特别是关键核心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仍然短缺,人才自主培养、吸引和集聚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作用需进一步提升。那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我国世界人才强国建设所处阶段?与世界典型人才强国相比,中国的短板和差距集中在哪些方面?这对于中国进一步强化人才强国建设、在诸多领域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回答上述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将系统梳理以往研究对人才强国的内涵界定和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任务目标,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探索构建新时代人才强国评价指标。对标美国等典型世界人才强国,分析中国人才强国评价总指数和分维度分数,探讨中国建设人才强国所处阶段和现状特征、发现差距与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人才强国具体发展目标和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与研究支撑。
1人才强国内涵
人才强国包含“以人才强国”和“人才的强国”两个方面,其中,“以人才强国”强调通过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国家强盛,“人才的强国”则强调国家汇聚世界优秀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出台前后,持第一种观点的专家学者相对较多,认为人才强国战略是依靠人才队伍优化、建设富强国家的总体谋划[1],核心是人才兴国,即依靠人才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在这一含义下,国家竞争力提升是目标,人才强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即通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使中国成为人才强国,进而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彭剑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新时代的人才强国内涵强调国家人才储备,一方面是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人才,另一方面是在持续培养造就、吸引凝聚世界一流人才等方面占有优势并走在世界前列[3]。具体而言,人才强国建设要培养集聚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队衔接的人才队伍,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形成尊重人才、依靠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4]。在这一含义下,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目标是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氛围[5]。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建设人才强国的迫切性前所未有(张锋,),建设人才强国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年9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作为新时期人才强国建设的新任务。
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核心体现是:
集聚一大批世界一流人才,包括拥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拥有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人才总体规模、素质和国际化水平均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形成若干战略领域的世界人才尖峰;
具有持续培养和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能力,表现为持续、高强度的人力资本培养和开发投入,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拥有一批世界顶尖企业,具有持续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发展平台,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效能,产生一大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科技成果,有效支撑我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支撑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见图1)。
图1人才强国内涵2人才强国评价研究评述
2.1国家人才竞争力评价
形成国际人才竞争优势是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构建相关指标评价国家人才竞争力水平。具体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一是以某个更为宏观的国家竞争力或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抽选其中的人才指标进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在国外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和竞争力评价指数报告为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在创新投入维度设置人力资源模块,并在创新产出维度考察人才创新获得的知识与技术产出和创意产出等[6];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I)》将人才资源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基础条件要素维度设置与人才相关的健康和初等教育指标,在效率提升维度设置高等教育、人才培训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等指标[7];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CY)》将人才作为国家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商业效率维度设置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等指标,在基础设施维度设置科研人才、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等指标[8]。
国内也有研究在《世界竞争力年鉴(WCY)》框架下抽取反映国家人才竞争力的52个指标,从人才数量、质量、创新能力、使用效益、状态和环境等方面,评价国家人才国际竞争力水平(桂昭明,)。
二是系统梳理国家人才竞争力包含的诸多方面,构建完整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反映国家整体人才竞争力水平。国际上较为知名的研究报告包括: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TheGlobalTalentCompetitivenesIndex)》,从活力、吸引力、成长、留住和全球化知识5个维度评价个国家的人才竞争力水平[9];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世界人才排名(IMDWorldTalentRanking)》,从投入与发展、吸引力、可得性3个维度评价全球63个国家和经济体的人才竞争力[12]。
国内研究的主要评价维度可以归为3个方面,即人才队伍现状、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效能发挥,不同研究界定各维度的含义、边界和权重有所不同。例如:
阳浙江等()认为人才队伍现状评价人才自身发展情况,由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等指标构成,将支撑人才发展的政策、人文和市场环境统归为人才发展环境;
倪鹏飞等[11]则认为人才队伍现状应包括国家人力资本现状、培养和增值等系统性情况,人才发展环境泛指更宏观的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
与上述研究对人才效能维度的考虑不同,孙锐等[12]更强调人才对强国贡献水平的评价思路,从人才和强国两个维度评价国家人才竞争力,人才效能相关指标权重相对更高。
上述文献为人才强国评价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研究提出的评价重点、指标选取与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和任务目标存在较大距离,难以与时俱进地评价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下中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阶段、优势和劣势。
2.2人才强国建设目标或标准讨论
目前关于人才强国评价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提出人才强国建设应实现的目标或达到的标准,为后续进一步开展人才强国评价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例如:
总结梳理主要发达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再转变为人才强国的过程,提出衡量人才强国的尺度,包括人才集聚度、人才稳定度和人才竞争力,强调国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和竞争力(桂昭明,)。
针对我国人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以分为6个方面,包括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才资本价值、调整人才资本价值、调整人才资源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王通讯,)。
也有研究从未来发展愿景角度提出,建设人才强国应实现国家人才总量、素质和结构符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人才价值能够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价值创造的人文环境,使人才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发挥人力资源整合配置的主导作用,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等(彭剑锋,)。
对于目前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相对水平和所处阶段,上述研究未给出整体、定量化的评价结论,需探索构建新时代人才强国评价指标,通过与主要国家对标,实证分析中国建设人才强国所处阶段和相对位置。
3人才强国评价指标构建
3.1评价维度与指标选取
参考以往相关研究的基本共识,本文从人才素质水平、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效能发挥3个方面考虑人才强国建设评价维度,并立足我国当前发展形势和新时代人才强国内涵、任务目标,明确各维度评价重点和具体指标(见表1)。
表1人才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人才素质水平
在人才素质水平方面,评价指标更多突出国家拥有的世界一流战略科学家以及高层次人才规模、结构和可获得性,从人才规模与素质、顶尖人才、人才国际化水平3个方面测度人才强国的高层次人才集聚程度。该维度除包括以往研究中的常见指标外,还加入了国际科技大奖获奖者人次和高被引科学家全球占比。其中,国际科技大奖获奖者人次统计—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地球科学六大领域33个世界著名科技奖项的获奖人次,反映一国拥有的顶尖科学家数量,也是未来国际人才竞争和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而对于高层次人才可得性和人才国际化水平等,难以采用公开统计数据进行测度,本文引用世界经济论坛(WEF)面向全球各地企业家开展的观点调查数据,获得各国企业家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可得性、顶尖人才吸引留住难度、人才国际化交流合作能力的评价情况。
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发展环境则重点评价人才强国持续培养和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能力。人才培养不仅包括以往研究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