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超专业化时代需要通才,我们如何
01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通才?
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思考和坚持自我发现的能力,才是这个时代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小标题和以上这段话,摘自《成长的边界》一书。
通才和专家刚好相反,前者身兼多能,后者“一招鲜,吃遍天”。
到底哪个对呢?很明显,专家,博士,也是在通才基础上诞生的,比如他们小学初中高中学的是通识数理化。
专家只不过是显赫称呼罢了。
本书名为《成长的边界》,说的是超专业时代为什么通才能成功的主要论述。
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得益于他广泛求知精神和博物多闻能力。很难想象,如果达尔文只专注生物,怕是写不出《物种起源》,号称人类三大自然发展之一啊!
苹果教父乔布斯曾多次表示,苹果电脑的优美字体,完全得益于他在大学旁听的书法课。
说明万物相通,诸事同理的底层逻辑。
本书横跨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用世界上一流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病,并对通才在AI崛起时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给予肯定。
简言之,手术刀虽然专业,但只能用于手术治疗,使用范围极其受限;未来社会趋势万变,我们需要把自己锻造成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以期在任何场合下有用武之地。
因此,通才更适应时代和社会。
02过于坚持,也有问题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自然不同,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人们必须抓住自己的“重点”——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书中列举了凡高死后成名的经典案例。
凡高小时候根本不是画画的料,13岁上课时心不在焉,但成绩不错,业余时间都在背诵诗歌。
14岁离开学校,除了在大自然中漫步,几乎什么都不干。
20岁时,叔叔给他介绍了工作,已经能和重要客户打交道。他还肯定不会再另找工作了。
但是他错了。恰恰相反。
22岁时,他去巴黎,他沉迷宗教,对艺术一点也没记住。
后来,他被艺术商店解雇,来到英国滨海小镇的一家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教法语教数学,还管学生宿舍,当勤杂工。与艺术一点不搭边。
再后来,想当传教士,却到书店工作,整天看书学习,但基本没什么学习效果,只是虚度光阴而已。
他去矿区,照顾病人和伤员。变的一贫如洗,一事无成,失去了人生方向。
在信中,弟弟建议他去尝试一下木工,或者干理发师;妹妹觉得他可能成为烘培专家。
当他在绝望深渊时,他把无处安放的精力都倾注在他能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情上——画画,而且马上开始。
之后几年,他短暂学习美术课程;33岁被一所艺术学院录取,但他年龄比同学大10岁,评委们说他的画和10岁孩子一样。
他的画风和理念,也和他的职业选择一样,跳来跳去,像浮萍飘零。
一天,一年,一个时期,他的画总是不同。
一次顶着暴风雨意外作画,让他迅速找到了困扰已久的“画风”,他有了一个巨大发现,会画画。并且非常享受这种感觉,绘画难度比想象中的要小。
之后,还是“画风”跳转,不断推翻,否定,有时还上钢琴课,他觉得音调会教他一些色调知识。
在他人生最后几年,一直四处游历,终于放弃成为绘画大师的目标。
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每次花上几个小时就能创作一副实验作品,也等于创造了自己的新风格。
但随着凡高寂寂无名去世,他的作品变得价值连城,目前有4幅画作售价超过1亿美元。
03本书对我们的启示
37岁去世,33岁开始短暂学画,起步晚,却获得成功。
作者大卫爱泼斯坦在本章标题“过于坚持,也有问题”,如果我们长期执着于一件事,也可能一事无成。
网上有40多岁还在瞒着家人高考,考上大学却被退学的事例。
凡高的成功说明凡事不要太执着,有时执着变成固执,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向失败走去。
凡高的成功,铁证作者的如下观点:
可遇不可毁的创造力。跳出经验外,思在新境中。发掘自身更多可能。
回到本书《成长的边界》开篇,作者说:
毋庸置疑的是,确实有一些领域需要老虎·伍兹式的人才——年少成才,并且清楚自己的目标。
但随着社会日趋复杂,加上科技让世界成为一个浩瀚的物联网体系,而身处其中的个体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因此我们也需要更多罗杰·费德勒式的人才:从一开始就兴趣广泛,随着自身的不断进步,不断拥抱多样化的角度和体验。
也就是“通才”。
希望屏前的你,正是读过本书的通才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