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国仅仅是因为自称中立国就可以避免
所谓“中立国”是指在发生战争或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中立国既可以指具体某次战争的中立国,也可以指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永久中立国不论在平时或战时均永久奉行中立政策。世界上最早宣布永久中立的国家是瑞士,如今全世界一共有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七个永久中立国。那么这些宣称永久中立的国家能保证自己永远置身于战争之外吗?
首先要指出的是:作为中立国并不能保证自身不被侵略。中立国只是一种“意识”与“态度”。中立国能否保持自己的中立地位取决于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强国)是否认可,所以永久中立国是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那么是不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永久中立国就可以避免卷入战争呢?事实上也不可以这么说。国际外交所奉行的本质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由于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国际关系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宣布永久中立,然而能不能得到他国的承认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即使是那些得到国际公认的永久中立国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中立地位能永远得到各大国的认可,因为大国的利益诉求是会变化的。有些大国出于自己一时的战略利益或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承认了某个国家的中立地位,然而随着大国利益诉求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完全可能不愿再承认这个国家的中立地位。事实上中立国地位被破坏这种事在历史上是曾真实发生过的。
年比利时爆发革命,成立比利时王国。比利时革命获得了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支持。英国认为一个中立的比利时对维持欧洲的均势状态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就四处游说欧洲各国承认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当时欧洲各国普遍对比利时这个弹丸之地没多大兴趣,所以也就乐得送大英帝国这个当时的世界霸主一个顺水人情。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为实现对法战役的突然性于当年8月2日向比利时发出照会:要求比利时方面允许德军通过其国境发动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比利时方面回复道:“比利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一条可以任意通过的道路!如果我们命中注定化为齑粉,那就让我们光荣地化为齑粉吧“。德国在借道被拒之后于年8月3日入侵比利时,由此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作为比利时邻国的荷兰、卢森堡两国在一战期间成功维持了自己的中立地位,然而躲过一战的荷兰与卢森堡却没躲过二战。年5月10日德国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发起打击。在德军的地面、空袭协同作战之下荷兰在坚持四天后就宣布投降。
二战结束之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都意识到自己的地理位置是不适合保持中立地位的,于是全都放弃了中立政策并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北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放弃了中立政策,而奥地利、芬兰、爱尔兰等国则在二战后宣称开始奉行永久中立国策。苏联解体后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土库曼斯坦也宣布永久中立。年12月12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承认土库曼斯坦为永久中立国。蒙古、老挝、柬埔寨等国也宣布永久中立,但目前并未获得国际社会公认。
提到中立国就不能不提瑞士这个全世界最早宣布永久中立的国家:瑞士自年确立永久中立国地位以来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始终得以保持其中立地位。为什么瑞士能始终保持其中立地位?为什么同样曾是中立国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无法保持中立地位呢?瑞士的永久中立国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瑞士之所以能成为永久中立国和这个国家独特的地缘环境有关。地缘环境不同于地理环境——地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但同时也与历史人文原因、国家外交格局有关。
那么瑞士是怎样一种地缘环境呢?我们先从瑞士的地理环境入手进行分析: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为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占瑞士国土总面积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占10%)、中部高原(占30%)三个自然地形区。瑞士平均海拔约米,最高点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尔峰(海拔米),最低点是位于提契诺州的马祖尔湖(海拔-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瑞士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条件下山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桥,也因此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独立又亲密默契的关系。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山民们很早就形成了一种“露天议会”——形成”露天议会“的初衷在于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劳作与战争等事宜,无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这种带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会议制度后来被瑞士人一直沿袭和发展到今天。长期以来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活是一种内向和封闭的状态,直到公元年前后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
从此欧洲南北的交通条件由此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这也使位于这一地区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3个州通过收取过境通行税而大获其利。随着这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其战略地位也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我们翻开今天的世界地图就不难发现: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欧洲各大地缘势力交汇的十字路口,这意味着谁控制了这里就能对战略对手形成压制。然而由于历史上阿尔卑斯长期的阻隔作用就使这一地区作为交通枢纽的战略作用大打折扣。
在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后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觊觎之心。当时这一地区理论上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然而对德国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谓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和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长期处于分裂局面,以致于伏尔泰是这么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个国家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甚至不能称其为一个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曾一度存在过数百个彼此独立的诸侯邦国。
今天的瑞士在当时就存在着一批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邦国,我们前面提到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就是这种自治体的代表。名义上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三州的领主是德意志七大选帝侯选举出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实际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形成自治局面。这种平静的局面在公元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四世觊觎三州靠圣哥大山口所获得的巨大利益,于是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当地事务。
年8月1日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3个州签署了相互支援的军事防卫永久同盟条约,后来的瑞士国家正是由这个三州同盟演化而来。到了年三州同盟终于迫使哈布斯堡王朝与其签订和平条约。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这下轮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来的三十余年间临近三州的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或主动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占。就这样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城邦演变而来的瑞士同盟通过不断吸纳德意志邦国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不断扩张。
在合并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后瑞士国家由原来的三州同盟升级为八州同盟,到了年进一步演化为由13个州组成的防御共同体。屡屡遭遇挫败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与瑞士签订了《世代结盟条约》;年瑞士又与法国签订了《永久和约》。这时瑞士日后的中立国策已初见端倪,在此之后的数个世纪瑞士一直在欧洲列强之间不偏不倚。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将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卷入其中的战争——三十年战争,然而在这场战争中瑞士始终拒绝加入其中任何一方作战。
瑞士尽管在国家层面保持中立姿态,但瑞士人彪悍尚武的民风却使瑞士雇佣兵成为那个年代欧洲名头最响亮的佣兵,以致于连罗马教皇也雇佣瑞士人作为自己的卫队。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士在欧洲混战的大格局之下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的年瑞士在各州内部签署了《维尔防卫协定》。在此之前瑞士是由各州组成松散国家,甚至不存在统一的联邦军队,《维尔防卫协定》签订后瑞士开始打造统一的联邦军队并宣布在不涉及瑞士的战争中永远保持中立。
按说瑞士的武装中立国策从此时起就已诞生,然而我在上文说过中立国地位还需要得到他国的认可。年拿破仑的入侵破坏了瑞士的中立国策,然而年6月战胜拿破仑的英、俄、普、奥等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一致确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列强不仅一致承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同时还允许瑞士从法国取得领土补偿,最终瑞士由战前的13个州扩张到22个州,基本上已奠定了今天瑞士的版图。列强为何如此关照瑞士呢?这实际上是欧洲列强长期博弈后互相妥协的结果。
瑞士固然是一块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注定将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场所,各路列强在经过长期的博弈交锋后终于认识到瑞士正好处于各自扩张的极限,任何试图控制瑞士的举动都将被其他列强视为威胁。既然谁都无力独占瑞士,那么让瑞士保持永久中立至少不会让其落入自己的战略对手控制之中,这也就成为了各大列强所能勉强接受的唯一选择了。年11月20日奥地利、英国、葡萄牙、普鲁士和俄国在巴黎签订了《承认瑞士永久中立的巴黎条约》。
至此瑞士的领土完整和中立国策得到各列强的一致公认和保证。事实上瑞士得以长期保持和平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德两个邻国的势均力敌以及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担保,作为对瑞士国防安全威胁最大的法、德两个邻国谁也不具备完全压制对方的绝对实力,在这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下谁征服了瑞士就会令对方感觉犹如芒刺在背,也会激怒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然而这种微妙的地缘平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打破。
二战期间瑞士西部的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东部的奥地利被德国合并,南部的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友,瑞士已完全处于轴心国势力范围的包围之中。德国可不会因为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就高抬贵手。毕竟希特勒本来就是要颠覆当时欧洲的既成格局,在此之前德国已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几个中立国下手了。秉承“日耳曼民族至上”理念的希特勒可是有心将集结所有说德语的力量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德语国家的。他试图以此对抗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强权。
瑞士曾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尽管后来在经历领土扩张后将一部分法语地区纳入了版图,可在瑞士境内仍居住着大量说德语的居民。按说希特勒不应该放过瑞士,正如他曾对捷克斯洛伐克所做的那样,那么他为什么没这么做呢?瑞士自古以来就以尚武闻名——瑞士雇佣军曾是一支闻名欧洲的劲旅。在成为永久中立国后瑞士并没放松国防建设:在实行全民皆兵制度的瑞士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即使退役后也要定期参加军训直到50岁。
瑞士自年以来既无内战又无外战。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瑞士人一直抱有危机意识:瑞士的国防预算基本保持在60亿美元左右,这对瑞士这个中立国已不算低了。瑞士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会经由联邦政府任命一名上将为总司令,在直属联邦政府的前提下统一指挥全军作战。二战时期瑞士面对轴心国的四面包围先后进行了3次总动员,集结起50万部队。事实上早在9年英、法对德宣战前41个小时瑞士就进行了第一次动员。
尽管瑞士不参战,却在莱茵河畔的国境线上筑起了防御工事,瑞士的军事动员效率极高:当时只有多万人口的瑞士能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集结起50万人的军事力量。二战爆发之初担任瑞士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亨利·吉桑就制定了“内堡计划”:将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巨大城堡,而在城堡之中还有内堡,即使敌人攻陷了城堡的外围工事仍必须逐一夺取内堡。当时瑞士在全国的交通要道、桥梁、隧道、山口等地都安放了炸药,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立即引爆。
由于瑞士是一个山地国家,一旦桥梁隧道被炸毁就会与外界失去联系,然后瑞士就能发挥自己全民皆兵本土作战的优势关门打狗。事实上二战期间希特勒的确曾一度制定过入侵瑞士的计划,然而这一计划却被瑞士人掌握了,于是他们迅速动员起来在阿尔卑斯山的隘口修建了大量堡垒并加强了对边境的巡逻管理。瑞士人还计划在德国入侵之后放弃巴塞尔、苏黎世、沙夫豪森这些谷地城市,然后直接转入到阿尔卑斯山区跟德国人游击到底。
德国擅长的是打闪电战——先用飞机炸,再用大炮轰,最后坦克碾,而瑞士的山地地形限制了德国这种战术的发挥,而更利于本土作战的瑞士人。同时瑞士在军事上还有一个特殊优势——那就是拥有德国通往意大利的圣哥达隧道,德国必须通过这条隧道才能把物资和武器运输到意大利以支援南线的战局。对此心知肚明的瑞士在圣哥达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国入侵他们就会立即炸毁圣哥达隧道,从而使德、意法西斯之间唯一的陆路联系被彻底切断。
尽管瑞士进行了充分的战备,可双方的实力差距摆在那儿,即使瑞士再怎么战备还能打得过德国不成?事实上德国并不是打不下瑞士,而是打下瑞士可能获得的好处不如保留瑞士。实际上瑞士全民尚武不假,可相比之下真正使其得以在二战中维持中立地位的还是在于和纳粹德国暗中的合作关系。其实这点我们上文已有所提及:既然圣哥达隧道是瑞士震慑德、意的有力工具,那么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在正常状态下德、意是可以通过作为中立国的瑞士境内这一陆路通道取得联系的。
除此之外二战期间瑞士曾向德国出口军火、提供贷款:瑞士在二战爆发之初就向德国提供了1.5亿贷款,瑞士还向德国出口电力以使德国工厂能保持生产,直到年法国光复使瑞士面临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后瑞士才停止向德国供电。瑞士还曾接受纳粹德国从欧洲各国搜刮而来的价值4.4亿美元(按物价水平核算相当于现在的.3亿美元)的纳粹黄金,除此之外还有超过3亿美元的德国黄金通过瑞士的中转分别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
时任纳粹德国经济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的瓦尔特·芬克曾毫不掩饰地声称:“如果没瑞士帮助把德国的黄金兑换成外汇,使德国得以有钱购买钨和铬等战略物资,那么第三帝国的战争恐怕连两个月都坚持不下去”。这话也许有夸张的成分,可这间接证明对德国而言:保留瑞士这一洗钱通道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那么德国为何还要冒险去和瑞士打仗呢?一旦陷入到瑞士人的游击战中就会大大牵制自己在正面战场对抗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的兵力。
同时这也将导致德国彻底失去联系意大利的陆路通道和自己的资金中转通道。攻打瑞士需要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可即使打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呢?一个基本都是山地的弹丸小国而已。按说瑞士暗中与德国合作的行为是有违中立政策的,不过瑞士可没一根筋跟德国混:二战期间有30万难民和移民获得了瑞士的临时或永久庇护。在向德国出口军火的同时瑞士也接受盟国的军事订单,甚至年盟国在瑞士的军事订货几乎与瑞士的生产能力持平。
瑞士媒体甚至敢于抨击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犯罪行为以及在欧洲各国的残暴统治,弄得希特勒也恼火不已。这主要是因为瑞士深知:不能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如果德国战败也能使自己置身事外。瑞士曾召见轴心国和同盟国各方驻瑞士大使,要求各方在瑞士国境线外交战。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时候交战双方都尽量避免刺激瑞士,以免在与对方激战正酣之际再给自己增加一个主场作战的难缠对手。二战后期美国飞机曾误入瑞士领空并误投弹炸死了瑞士平民。
结果瑞士空军当即升空击毁了数架美国飞机。直到二战战局已明朗化的年2月一架迷路的B51轰炸机还在瑞士的圣加仑州布克斯被迫降,美军飞行员还成为了瑞士的俘虏。按说瑞士这时不可能看不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战争中获胜乃是大势所趋。瑞士这时显然是不愿得罪美国,然而如果美国侵犯到本国的利益也绝不会听之任之。总之瑞士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样。为什么捕食刺猬的动物很少呢?因为刺猬肉少而多刺,这意味着能吃到的肉和为吃肉而付出的代价完全不成正比。
为什么说瑞士就像刺猬呢?瑞士地盘不大且基本以山地为主,资源也并不丰富,显然无法像中东地区一样牵动列强的神经。瑞士唯一可能被人觊觎的就是地处欧洲中心腹地的地缘区位,然而这一敏感的地缘区位就注定瑞士将会是一只多刺的刺猬。且不说执行武装中立国策的瑞士本身具备一定实力,更何况任何企图吞并瑞士的举动都必将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同时瑞士通过银行业与各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如果吞并瑞士可能会使自己蒙受相当的经济损失。
如今世界各国几乎都在瑞士银行开设有户头:这其中有各国的国家存款,也有各国政要、财团的存款。这样一来瑞士就等于把自己打造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金融节点,谁敢动它就是在与世界各国为敌。各国的黄金都存在瑞士,一旦瑞士被打就意味着很多国家的黄金可能再也找不到了。不只是自己存在瑞士的黄金找不到了,甚至也无法再兑换外汇来买军用物资了。别看瑞士只是弹丸小国,却牵扯到国际金融格局的稳定,涉及各大国的核心利益,所以任何国家入侵瑞士几乎都会侵犯到其他大国的利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