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西学校柯马凯白思南办一所扎根中国
导语
中国国际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国际化学校进入品牌时代。
在每一所品牌名校独一无二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创始人以其前瞻的理念、笃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引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深刻影响着所处时代的国际教育行业的发展,为中国国际教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因此,唯有创始人能够深入阐述学校品牌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分享建校与办学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方法,解读中国国际教育行业前行历程中的挑战与困难、机遇与未来。每位创始人和每所学校的故事,值得被记录。
京领联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科教委员会,特别打造《国际学校创始人专访》栏目,深入访谈中国头部国际化学校创始人,旨在传播优质教育理念,展示成功品牌故事,分享先进办学经验,推动行业升级发展。
本文为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柯马凯、白思南专访。
图片来源:京领团队摄制创始人名片
红旗下长大的教育家
柯马凯
MichaelCrook
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
深耕中国非盈利组织与跨国企业数十载
白思南
SabinaBrady
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
学校介绍
北京京西学校创办于年,是北京的20几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当中设立较早、被誉为“全球7所IB首选培训学校之一以及IB学校的全球典范”。
京西学校(WAB)强调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融入中国文化的典范。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校园环境、积极策划开展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同时,作为一所国际学校,京西更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多元文化走入校园,指引学生们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让多元文明在这里绽放出时代光彩。
如今,完备的课程体系让京西成为全球7所IB首选培训学校之一以及IB学校的全球典范;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重视多元融合与中国文化的融入,让京西成为国际教育领域融合中西文化、打造品牌社区形象的先驱。
一、使命与定位
国际教育中国化:
京西学校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为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诞生于改革开放浪潮的北京京西学校,秉持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作为一所为解决外籍人员子女的在地教育问题而创办的学校,京西学校不是将西方教学模式“端”进中国,而是中西融合,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国际教育中国化。
京领:据京领研究院统计,目前中国三类国际化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共计有余所。国际化学校在中国蓬勃发展,请问您们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使命和定位?
柯马凯:
中国国际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进程,人才流动催生了教育需求,而我们京西学校的主要使命是为“引进来”的外籍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招商引资、引进外国人才等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外籍人才在华就业。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独具中国特色,但是也与国外的教育体制有所区别。那么经由中国改革开放“引进来”的这些外籍人才,他们的孩子和中国学校的教育体制无法直接接轨,所以我们专门为来华外国人的子女开办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同样,中国改革开放还有“走出去”的国民,有些家庭学生希望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那么这也相应的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国际教育。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我认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育都需要与所在的地区的本土文化相适应。办学初期,我们几个朋友都保持这样的一种理念,即我们不要生搬硬套地把西方某一种学校的办学模式“复制”到中国来,我们要办一个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学校。既要能和西方的学校接轨,同时又能让他们领会到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无论他来华一两年也好,还是待上十年八年也好,我希望他们终生都会留恋这一段在中国生活工作的经历,跟中国交上朋友,跟中国人民交上朋友。
反之,那些为“走出去”深造的中国学子所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而对京西学校来说,则是国际教育中国化。
图片来源:京领团队摄制白思南:
对于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员来说,他们的孩子在中国受的教育需要一个获得全球认可的国际教育基础。因此,为了兼具中国化与国际化,我们采用IB课程培养理念。
因为IB课程强调因地制宜的发展,提倡让周围的环境成为教室,即教育者在哪里办学,就应该利用哪里的资源。假设我们在法国办学,那么我们就需要开办法国化的国际学校。因此,我们在中国办学,就应当把中国作为学习环境,这便是办中国化的国际教育。
柯马凯:
其中存在两个区别,其一是为中国本土学生“走出去”创办的国际教育和为外籍学生“引进来”的国际化教育之间的区别;另一个便是白思南所说的我们在办学倾向选择上的区别——我们不办美国学校,也不办英国学校,而是要办中国化的国际学校。
二、理念与文化
多元包容:
国际教育领域中西文化融合的先驱
在全国余所国际学校中,京西是较早提出融合中西文化理念的学校,也是全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最重视中华文化的学校之一。京西的学生来自数十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而国籍的不同更凸显出融合的重要与魅力。京西深刻理解学生国籍构成的多样性,于是更加注重中外文化积蕴相互渗透的效果。
京领:京西学校创立时设立了基本目标——“要做一所多元化及包容性的学校”,我们也看到学校在招生和师资配备上都以多元化作为原则之一,为什么“多元化”是京西的核心文化之一?
柯马凯:
对于一些外籍人员来说,他们希望子女在中国接受的教育能够与母国文化和教育体制接轨。譬如他们是英国人,就希望上英国学校;德国人上德国学校,日本人上日本学校。
所以,一些学校也会有倾向地选择能够匹配相应国家教育制度的课程,比如说面向想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学校就以AP课程为主;面向有意向去英国留学的学生,就以IGCSE等课程为主。
据我所知,现在国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多所不到所,北京有20多所,但是其中选择国际性的教学大纲譬如IB课程的学校只是一小部分。在京西,我们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是MosaicofDiversity(多元化)。我们学生的来源和国籍背景非常具有多样性。最终学生“走出去”深造的目的地,我们也希望具备多样性。我特别高兴这些年来我们的高中毕业生遍布全球:不论是去英国、美国、加拿大的,还是欧洲的、大洋洲的、亚洲的……等等,他们的去向非常多元。
白思南: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在华接受的教育能够与他们母国的教育体制接轨。譬如,有不少学生最后要回到丹麦或者芬兰等国家上大学,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们要保证他们在京西接受的教育符合他们母国的教育制度、语言等等。所以多元化非常重要。
柯马凯:
我们的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来到北京。
世界几大文明之中,中国的华夏文明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认为来到中国生活,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应该让外国孩子们了解,如果不领略中国的文化太可惜了。
在学校里,我们的教学用语主要是英语、汉语,另外还有荷兰语和法语。以小学部为例,在外语课程选课中,汉语是必修课。我们的生源遍布全球五十几个国家,有的学生也许选择去一些大国留学,有的学生愿意回到小国深造。因此,汉语教育对他们而言很重要,母语学习也同样重要。除教学用语之外,我们会根据需求开设多元化的小语种课程,比如丹麦语、马来语。
此外,学生的流动性很强,有的学生入学时间比较短,由于父母的职位调动,一两年内家长和孩子可能就会回到他们的祖国。还有一种情况是是投资者设立了在北京的企业,外籍人员的子女可能在京西学校从幼儿园一直上到高中毕业,我们京西学校最小的学生大概三岁入学,毕业时有的孩子已经十八岁了,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学生平均在京西接受教育的时间大概是五年。
所以我认为,学生的流动性、多语言背景都对多元化有所体现和要求。世界文化众多,是“共同体”,彼此之间应当互相借鉴、互相欣赏。
融合开放:
让外国孩子讲好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
在北京京西学校,我们可以在体育课看到有体育学校的老师教授武术、美术课上有中国画家教授水墨画……创始人柯马凯先生曾提到,其祖辈开始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特别的情感。小时候父母带领他到中国农村去参加劳动的体验,也促使了他在办学时非常强调培养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