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

金融创新是个历史范畴。从当代经济发展史看,构成当代金融创新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油美元”的回流;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的国际化获得了巨大发展。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提高到国际化阶段。由于已有的市场无法适应生产国际化的要求,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其结果推动了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形成。

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形成要求资本国际化。也就是说,随着垄断资本获得的利润增加,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过剩日益加剧,资本的对外输出不断扩展,日益增大的国外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呼唤着一个发达的高效率的国际金融融资体系出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资本市场相继诞生了。

这两大金融市场的诞生不仅对欧洲各国的经济制度,而且对金融强国一一美国和英国的银行体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过程,欧洲货币市场上的金融机构吸收美元短期存款,并对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放款,因此欧洲货币市场的主体是欧洲美元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可追溯到年的英镑危机。当时受苏伊士运河事件危机和英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英镑遭到贬值的强大压力,英格兰银行在宣布提高利率的同时,实施资本管制,禁止伦敦商业银行开展英镑存放款业务。

伦敦商业银行为了牟利,则开始系统地吸收和贷放美元存款。这样美元存放款业务逐渐取代了英镑存放款业务。本来随着英镑地位的衰落和美元地位的上升,国际金融业务自然会大量由伦敦移至纽约的,但由于美国政府为了限制资本外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阻碍了这种转移。

这些措施主要是对购买外国证券的美国居民课征利息平衡税;上述种种措施使美国银行在国内的业务受阻,只得向国外寻求发展,形成了美国资金大量外流,从而降低了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

同时,由于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商业银行和跨国公司等纷纷转向欧洲货币市场,以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也使得欧洲美元市场的业务激增。在以后频频发生的美元危机中,又逐渐产生了其他欧洲货币,如欧洲英镑、欧洲法国法郎、欧洲西德马克、欧洲瑞士法郎等,欧洲美元市场相应地扩展为欧洲货币市场。

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欧洲资本市场也孕育而生。20世纪6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逐渐恢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动摇了美国在经济上的霸主地位。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引起新的投资高潮,原有的官方资本流动(即以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援助及双边贷款协定)以及美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已不能满足西欧和日本等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量的资本需求者试图从美国境内的外国债券市场获得中长期资金。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使资本需求受阻,许多资本需求者被迫转向欧洲市场寻求中长期资金。

加之美国政府又采取强制手段迫使美国跨国公司不得不在国外筹措海外发展基金,更使本来属于美国国内资本市场的业务也转移到了欧洲资本市场。难怪有人说,美国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并未能挽救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却意外地孕育了一个新型市场,即欧洲资本市场。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特征,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标志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欧洲货币市场作为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特征:

1.对市场刺激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欧洲货币市场不受任何国家中央银行单独管理,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法规的管制,更不接受和从属任何国家金融体系的行政干预和市场活动。资金流进流出完全自由,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这样就使得欧洲货币市场对整个市场机制的刺激高度灵敏。

2.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完全的适应性。欧洲货币市场范围广泛,它不仅联结着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而且还囊括了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境外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一天24小时不停地运转处理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它不仅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便利,而且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金融市场的运作完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对各种金融业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欧洲货币市场上的借贷关系,即被投资者与投资者的关系,是外国借款人和外国贷款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该市场接受非居民的外币存款,并为非居民提供外币贷款。

虽然其经营业务的币种以美元为主,但人们也可任意将欧洲美元转换为其他需要的货币,如西德马克、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荷兰盾等,这就决定了该市场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以满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业务的要求。

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本质区别的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开创了当代金融创新之先河,尔后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如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管理等莫不与此相关。虽然这些金融创新在主观上为了转嫁风险、逃避金融管制,但这一历史阶段金融创新的产生却形成了新的市场机制和工具,这种结果与这阶段金融创新的基本特征与当时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二、“石油美元”的涌现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石油大幅度提价后,石油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在“石油危机”中,石油输出国对外收支的巨额顺差,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流动性极高的资金力量,即“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的形成及其回流冲击着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引起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

(一)“石油危机”的爆发与“石油美元”的产生,从全球看,位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储蓄量约占已探明的世界石油储蓄总量的80%左右。由于发达国家通过种种不平等协定,控制大片石油租借地,垄断了原油的生产和销售,使得石油生产国无权过问石油产量和价格。廉价原油成为西方工业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西方垄断财团利用低价原油攫取高额利润。

据统计,数十年来西方国家从石油中共获得亿美元的利润。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产油国于年10月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年2月签订的德黑兰协定,将每桶石油标价提高35美分,石油税从占公司利润的5%提高到55%,而且还规定石油价格随着通胀的加剧而重新调整。

随着年12月和年2月的美元两次贬值,欧佩克全面修改德黑兰协定,于年1月和年6月签订了两个日内瓦协议,规定用提高油价的20%来补偿因美元贬值而受到的损失。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在实行禁运减产同时,欧佩克将每桶石油标价由3.01美元提高到5.11美元,后又提到11.65美元。这次提价比德黑兰协定时的提价幅度大得多,石油价格上涨了三倍多,石油提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波,它震动了世界,影响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石油美元”向西方发达国家回流及影响,-年石油提价以及后来又分阶段提高石油价格以后,出现了新的经济集团的划分,即产油国和非产油国。产油国因石油提价而增加了石油收入,形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巨额盈余,相反,西方工业国家和非产油国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支付昂贵的石油费用而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

从至年世界各国国际收入经常项目情况看,投放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和直接投资)为.9亿美元,约占其盈余总额的23.6%;投放在欧洲资金市场为.7亿美元,占盈余总额的29.6%;投放在其他发达国家为亿美元,约占盈余总额的21.3%;借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5亿美元,占盈余总额的5.5%。表明大量的石油美元主要流向了欧美和欧洲货币市场。

在第一次石油大幅度提价后,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盈余就猛增了十多倍,这些国家对待盈余资金的走向持谨慎态度。“石油危机”的影响也使得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一,各国内部发生行业结构变化,一大批新型的产业开始崛起;其二,各工业国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缩小,一些新兴工业国开始崛起。

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回流和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引起了国际收支失衡,其结果:一方面加强了石油输出国对欧洲货币市场的依赖,因为这些国家需要寻找合适的融资方式和新金融工具,以使其石油美元资金不至于受利率和汇率剧烈变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国际收支顺差国为了更好地疏导其剩余资金,满足逆差国的资金需求,也只有利用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以加速其资本的流动。这些都促使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不断发展。

同时,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得不根据国际资本运动的规律及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调整业务结构和业务的操作程序,这样因“石油危机”引起的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身就孕育了新的一轮金融创新。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与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有很大区别,其导因是“石油美元”引起的资本流动,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转嫁市场风险,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为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5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