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m在青岛专注青岛故事
Timm是德国人,今年应该是四十四岁了,二十六年前他十八岁时第一次来到青岛,后来又来青岛待了些日子,一个外国人为啥到青岛来?在青岛做了些什么?在中国如何体验青岛人的生活?很多问题的答案本文都会告诉你。
一、入住中国家庭
年夏季的一天,我家来了位外国年轻人,他一米八几的个儿头,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英俊帅气,像在进口电影中曾见过的西方文明青年的形象。
晚上七点左右天色擦黑,英语班的同学杜小雅敲响了我家的门,开门一看,我愣住了,平日少有女同学来我家串门,现在不仅来了,身后还带着一个外国人。客人来访,主必有礼,我把她们请进屋,杜小雅开始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杜小雅的姐姐在德国的一家疗养院工作,姐姐的德国同事安妮女士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因气功对康复医疗有神奇疗效,安妮本人也早已对中国的气功信服得五体投地,她便托付杜小雅姐姐安排儿子Timm到中国本土来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国气功,暂住杜小雅家。
这让杜小雅很犯愁:一个外国人这么急切地想学中国气功,可我到哪里去找气功老师呢?再说自己对气功的皮毛都不懂,就是气功老师站在面前也认不得啊!更何况人已经到达青岛,在家里干等总不是个办法,第二天一早杜小雅就带着Timm径直来到栈桥风景区,她自信自己的基本思路是对的,这里每天晨练的人多,打太极的、练武术的,说不定还真能碰上几个练气功的,这不就解决气功老师的问题了?
来到栈桥风景区,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聚焦在显眼的Timm身上,Timm是个挺受看的俊小伙儿,虽然才十八岁年龄,但在当时青岛的大街上极少看到外国人,他的高个头儿和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引起众多晨练人群好奇的目光,本来就羞涩的Timm被周围投射过来的目光盯得非常不自在,他催促杜小雅快快离开,他受不了人们的这种眼光,他本来就不是什么观赏动物。
无奈杜小雅无功而返,一脸的沮丧,心里思衬着找气功老师这事八成是要泡汤了,再一琢磨,感觉问题更大了,Timm是德国人,虽然在美国高中毕业,在英语交流上没有问题,但是到哪里去寻找一位既懂英语又会气功的老师呢?愁得她好几个晚上反来复去没睡个囫囵觉。
杜小雅跟我说:“刚才在家吃晚饭,我突然想起咱们班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给咱们布置了一个“用英语表述事物”的课堂口语练习环节,有个同学用英语指导全班练了一段专门治疗失眠的“气功”,还记得不?第二天好几个同学都说:没想到练气功调整睡眠效果特灵,那个用英语教气功的同学不就是你吗?”杜小雅的喜出望外,让我顿悟了他们夜敲家门确实事出有因。
“这不,晚饭还没吃完我就把他带过来了,这回好了,气功、英语你一个人全解决了!呵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把Timm就交给你了!”
杜小雅如释重负,倒让我顾虑重重,我工作特别忙,哪有时间教Timm练气功呢?
杜小雅说:“Timm这次在青岛只小住几天,找到气功老师就回德国,过一段时间还要再回来,老同学,那时候你可一定得安排时间正儿八经地教教他呀。”杜小雅像下命令似地跟我交代着“任务”,习惯于“下达指令”的家庭领导者对谁都是这副德行,逼得我也只有点头答应称是了。
说起教气功,我心里自然信心满满。年,我曾经跟随中国著名气功大师马礼堂学习过一套“养气功”,其中的“六字诀”“洗髓金经”可谓“养气功”中的精华,我不仅在马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学会了全套功法,学习完毕,恩师还亲自给我颁发了加盖“马礼堂印”的“养气功教练员证”,这在当时岛城气功界我还是少有的真正可以“持证上岗”的气功教练员呢。
能得到马礼堂老先生的信任使我感到万分荣幸,马老师的养气功功法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气功理念,还融儒、释、道功法为一体,只要静心练功,持久锻炼,身心必受大益。
当年周恩来总理曾特邀马礼堂老师给傅作义先生治病,马老师教授傅作义先生练了一套养气功法,并配以针灸,通过培养元气,树立正气,傅作义先生的病体很快得以康复,还欣然用他那雄浑苍劲的毛笔书法提笔写下“气功通神”四个大字送给马老师,高度赞誉恩师奇特而非凡的气功功力和德艺双馨的高贵品质。
不久,Timm从德国又返回青岛,开始了正式学习中国气功的生活。
这回是他自己找上门的,小伙子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身后背着个高出头顶一截子的大号行囊,进门后放下背包,稍作寒暄,他就对我上小学的儿子提出一个奇怪的请求,让儿子给他一分钱硬币,我和儿子根本看不懂Timm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就叫儿子找出一分钱硬币递到他的手里。
Timm转身在背包里取出一把十分精美的有十几项不同功能的瑞士军刀,郑重其事地放到儿子手上,认真解释道:“你一定要明白,你是拿钱买我的东西,可不是我主动送给你的吆。”原来德国人也有和中国人相同的“送礼不送刀”的习俗,在德国送刀子的寓意也是“一刀两断”的意思,拿钱买刀子就避开了“送刀”的忌讳,可以另当别论了。
我曾听说过许多关于德国人办事认真的故事,从这个刚刚成年的德国小伙儿“卖刀”的认真劲儿上,我当面领教了日耳曼民族的孩子认真做事儿的严谨态度。
Timm住在我家,也是儿子学练英语的绝佳机会,家里原住套二房,我安排Timm与儿子同住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大沙发,两人只能将就着睡了,两人定好各睡一个,30天调换一次“床位”,还约定两人平时尽量用英语交流,闲暇时儿子教Timm学汉语,Timm教儿子学德语,他们都感觉这个办法新鲜、刺激,皆大欢喜。
二、沉迷中国气功
德国人讲究“守信规则”,一旦约定,金口玉牙,绝不改变,每天清晨六点之前必须洗漱完毕,六点整必须准时走出家门到前海海滨公园学练气功,七点准时回家。
Timm是个很用功的孩子,我给Timm制定了严格的学功计划。从最基本的“入静”教起,接着开始学习“调息”、“意念”、“站功”等基本功训练,他的一招一式很有个学功的样子,因为语言沟通毫无障碍,Timm听得很认真,所以Timm对“养气功”的基本呼吸、站姿、手势导引等初级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就已经全部达标。
我知道,Timm是带着一种对中国气功完全信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中国气功完全“神化”的原始理念来中国的,受其母亲对中国气功出神入化完全信服的影响,这位德国小伙儿很快对中国神秘的传统文化步入了“入神”的境地。
“养气功”中的“六字诀”以古老的“吐纳术”为练功基本原理,特别在清晨练功,身上的浊气容易排出体外,然后吸进新鲜空气化作真气在全身运行,精、气、神在体内的反应特别明显。
Timm很信服“养气功”的真气运行原理,感觉中国人的祖先创造的这套健身理论不仅有科学原理和哲学辩证关系,而且操作实务便于掌握,使Timm入静很快,随着调息动作的上下运合,他的手感比一般练功人明显了许多。
“我的十个手指头像是有‘酥——酥——’的感觉了”Timm说。
“不要讲话,以静制动慢慢体会。”我轻声提示。
只用了几个早晨的时间,Timm就能够顺利进入“气功态”,感觉整个身体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如此的轻松和舒缓,好像全身有一股细细的微弱电流在徐徐传动,中国气功真是神奇!
许多中国年轻人取得一点进步就容易产生骄傲心理,外国孩子同样具备这种天性,从他乐滋滋的笑脸上,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得意,我警告他,你的感觉只是气功最基本练功入门的一点儿皮毛,正功还没开练呢!要静心不要浮躁。警告之后,Timm点头认可,这才开始正式学练“六字诀”。
“六字诀”是用六种不同的口型吐气,将肝、心、脾、肺、肾、三焦部位的浊气排出体外,然后以真气替代浊气的空间在全身运行,练功人会体验到练功之后和初练预备动作时浑然不同的感觉。
仅用了30多个清晨的时间,Timm就全部学完“六字诀”功法,为了学得扎实,他一回家就做当日的气功学习笔记,在本子上画些小人,用箭头标注每个吐字意念的运行线路,有些地方还标注上黑点表示中医穴位在身体上的确切位置,他那种认真与虔诚,严谨与专注的神态,俨然像一名医科大学的科班学生。
我发现Timm白天的空闲时间除了记笔记和练功外,空闲时间比较多,他很喜欢出门瞎逛,又担心大街上的中国人会一起聚焦他那张“外国脸”,他自嘲道:“街上的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大青年,看到的是一个从来没有谋面会移动左右的大怪物”。
我能理解Timm的难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毕竟还短,中国人哪有那么多机会去近距离审视蓝眼睛、白皮肤、黄头发的“洋人”呢?让他们不好奇都是一种不可能。
我又想,只要Timm完全融入到中国的民俗文化之中,也就不会因为别人的“自作多情”而心生畏惧了,既然他已下决心要在青岛呆上一年时间,为何不可以到大学里参加外国留学生汉语课程的学习呢?这样对他将来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是便捷之路。Timm在“青岛海洋大学”报了个正规的留学生汉语课程,一年学习下来,一点儿没错,校园中的汉语学习和在家中的汉语实践,Timm的汉语水平就像小树苗拔节窜高,不见日增,但见日长。
一天放学回家,Timm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自从练了“养气功”之后,他的脑子灵巧了许多,每天的精神头儿特别足,特别是记忆汉字和句子比其他同学都快,经常因在班里崭露头角而受到老师表扬,他问:“这真和练气功有关系吗?”我告诉他:“有没有关系别人说了不算数,只有自己切身体会到,并且是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叫‘悟道’。”
Timm是个听话的孩子,在晨练的日子里,特别在学习了“洗髓金经”之后,他开始着意领悟每一个动作和呼吸、以及与意念的协调关系,从深层体验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根本区别和呼吸方法以及不同呼吸方式对人体血气运行的吐纳意义来理解气功的真谛。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真气在人的五脏六腑运行起来之后,消除了“犯困”的感觉,总是保持一种精神抖擞不知疲倦的状态,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当然记得就牢了,气功真的可以提高记忆力。
我很高兴,Timm终于自己悟出了道理,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
在青岛居住期间,Timm还结识了一对在青岛投资建厂的德国夫妇,夫妻俩住王朝大酒店,老板的太太听Timm讲了气功的神奇功力之后,让Timm尽快捎话,尽快与气功老师见面。我本想这位德国太太或许是出于对气功的好奇,想了解一些气功的相关知识罢了,谁料想,见面没说上几句话,德国太太竟直言不讳地提出“我要跟您学气功”的请求。
那时候我整天上班,早上还要带Timm练功,根本抽不出时间,我正要提出推辞理由,德国太太来了个“先发制人”。
“Richard(我的英文名字)我恳求您,请您务必安排星期天抽一个小时的时间教我练气功,我是付费的,您能看出来,我是认真的。”
我的休息日让这位聪明的德国太太抓住了,用的还是祈求的口吻,既然德国太太对气功这么入迷,也会讲英语,又和Timm是同族人,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便应允下来。但是,因为是Timm介绍的朋友,我一再坚持绝不收费,德国太太感到困惑,甚至感觉中国人的观念让她实在无法接受。
“您花费宝贵的休假时间教我学习气功,您的劳动和付出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回报,按照我们德国的惯例我必须付费,只有这样我心里才坦然,这与由谁介绍、是谁的朋友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德国太太的语气硬邦邦的,大有“必须听我的”气势,Timm在一旁帮腔:“是的,我们德国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最后他还在我耳边轻轻加了一句“她学习气功的愿望比我妈妈还要强烈一百倍!”
我让这对德国人打败了。谁曾想,德国太太学习了四周之后,第五周旁边又多了一位打扮时髦的法国女郎,她老公是青岛一家法国公司的总经理,她是德国太太的好朋友,对中国气功有着同样的浓厚兴趣,但是法国太太不会讲英语,她可以让德国太太给她当法语翻译。我想,反正一只羊牵着走,十只羊撵着走,管他是几只羊呢,一块儿学吧。
这是一种我从未使用过的气功教学方式,先用英语跟德国太太讲述一遍,德国太太转头用法语跟法国太太照样复述,法国太太按照复述内容做一遍动作,然后德国太太再重复做一遍动作,最后我来点评和纠正德国太太的动作,德国太太俨然像个老师似地再去用法语纠正法国太太的动作,一个小时下来,好多时间耽误在了“转述”上,一小时根本教不了多少内容,我将课时加长,让他们每节课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让外国人感受一下中国人的办事态度也是细致严谨的。
一年后Timm回到德国基尔便开始传授中国气功,他教的第一个学生就是妈妈,那时安妮退休不久,整日无事可做,学了气功之后就在自家五十多平方米的阁楼上办起了“中国气功训练班”,每周一三五、二四六有计划地教授德国人学习气功,只知道中国气功在外国人眼里口碑极佳,“训练班”也一直在招收新学员,至今已教授了多少学生不得而知,我想,若在德国成立一所“中国气功学校”,我岂不成了受人尊敬的德国学生的“祖师爷”了?
让我至今感动不已的是安妮的一个举动,她为了答谢儿子在青岛学气功时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专程从德国来到青岛,从机场出来,只见她背着个沉甸甸的背包,右手托着一个纸杯大小的精致花盆儿,花盆儿中央栽着一朵逢时开放的紫色小花。
安妮告诉我,她没带什么礼物,背包里沉甸甸的东西是她的一位德国学生送给她的一块巴西水晶石,安妮说:“有资格接收水晶石的老师应该是您,没有您教Timm学练,我就不会练气功,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学气功的学生。”
她把花盆送到我的手上,说:“这朵小花是我在德国精心挑选的心里最爱的花,从德国出家门到飞机场,再从德国到中国的十几个小时的航程里,这朵心爱的小花从来没离开过我的手,我是想表达我对老师最真挚的谢意。”
水晶石和小紫花一重一轻,代表着安妮对老师的一片感恩心意,我心里同时也生出了对安妮的无限感激。
三、随俗中国文化
中国有“入乡随俗”之说,指到了一个新地方,除了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之外,还要真正与当地的文化风俗保持“同步”,不被当地人当“另类”看待。
一个外国孩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因为不懂中国人的民风民俗,闹出一些不随俗不入俗的事情不足为怪。
Timm刚住进我家的时候,太太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我在厨房搭下手,菜肴赤橙黄绿青蓝紫搭配得煞是好看,足见主人之用心,当我回到餐桌的时候,只见Timm提着不太灵便的筷子,嘴里咀嚼着美味,连连称赞中国菜好吃,一看这情景,我心里话:这家伙实诚大了,大人们还没开吃呢,他这边已经满嘴流油饱尝百味了,太不懂规矩!可又一想,还真不能怨人家洋小伙儿,他肯定压根儿就不知道中国人餐桌上的习俗——主人不动筷客人不能自己“先下手为强”抢先开吃的。
不知者不怪罪。后来我跟Timm作了解释,他立马变成了一个严守规矩的小孩子,只要我和太太不夹菜,他会把筷子摆在面前,一动不动地静坐在椅子上“察言观色”,见大人动筷子夹菜了,他才急忙抓起筷子,一副严格按中国人餐桌习俗办事儿的模样,惹得满桌哄堂大笑。
中国人的早餐花样挺多,稀饭、馒头、粽子、鸡蛋、豆浆、油条、甜沫、馄饨,Timm不挑食,顿顿吃得香。有一天早上我带Timm到楼下街摊上买油条豆浆,我让他品尝一下油条的味道,他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只见他立马停顿下来,喜形于色地说:“好吃!太好吃了!我从来没吃过!”
买早餐的人都一起看着Timm的表情,不知道他嘴里嘟噜了些什么,但从他的表情上,人们都能领略到一个外国人首次品尝中国油条的欢喜劲儿。
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Timm每天早上都是抢着下楼买油条,我在楼上看到他边走边歪着头啃油条的样子,再看后面也有几个中国汉子和Timm一模一样的做派,搞不明白这架势是他们跟Timm学的,还是Timm入乡随俗跟着这些大老爷们儿学成了这副“马路吃相”。
为了让Timm深入了解中国人的习俗文化,也为了调节他在学校单调的汉语学习生活,一年中我带他参加了几次婚礼,他从对中式婚礼的好奇到入迷,从入迷到陶醉,从陶醉到成为婚礼上的“特邀嘉宾”,中国婚礼使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加深一个层次。
第一次参加婚礼时Timm基本上听不懂主持人呱啦呱啦在说什么,只知道现代中国婚礼和现代西方婚礼的式样大同小异,新郎多是穿着笔挺的西装,新娘穿着华丽的洁白婚纱,婚礼开始,新娘的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走上红地毯,亲自将新娘的手放到新郎的手中,然后是互戴戒指,拥抱接吻,如此这般,跟德国婚礼的式样完全相同。
半年之后,随着Timm汉语水平的提高,他第二次参加婚礼时,基本能听懂主持人说的许多内容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式婚礼,新郎和新娘都着大红色中式传统婚礼服饰,双方长辈端庄地坐在台下中央的第一桌酒席上,婚礼进行过程中,有“三拜”的环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是夫妻对拜
。Timm感觉这是中式婚礼中很好看、很民俗又很有趣的环节,展示了中国人敬天敬地敬自然、敬父母长辈、夫妻互敬互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总结说:“三拜”是中国人“家和万事兴”的大智慧。
最让Timm大饱眼福的是婚宴上色味俱佳的丰盛饭菜,中国的美味佳肴色泽鲜艳、做工精细、味道鲜美、各具特色,每盘菜肴的特点又各有千秋,不仅如此,每个菜还有一个既好听又富有寓意的好听“菜名”,譬如把一对烧烤乳鸽,取名为“比翼鸟”,把炸虾片取名为“雪山飞狐”,把虾仁炒全蛋取名为“花好月圆”,把木耳炒豆芽取名为“黑熊耍棍”。
还有更好听更别致的名字,如“金箱藏八宝”、“龙凤呈祥”、“踏雪寻梅”、“鸾凤和鸣”全是与结婚相关联的吉利菜名,婚宴美味不仅令Timm享尽眼福,也大饱口福,一场婚宴下来,Timm口中不停地吐着一个词:Delicious(好吃!)。
通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和在家中的汉语交流,Timm的汉语口语达到了较好的水平,有一次我认真地对他讲:
“Timm,你每次参加婚礼都是作为新郎、新娘的特邀嘉宾出席的,你很荣幸也很光荣。”他点头称是。
“但是,你不能每次只带个嘴巴去,你也不能喜宴结束你一抹嘴走人,你也要对新郎新娘有点表示才对。”
Timm好像已经理解了我说的“表示”的意思,马上说:“您说的对!下回我带着鲜花去献给新郎新娘表示祝福!”
我开导他:“你作为婚礼上唯一一个以新郎新娘名义邀请的外国嘉宾,是不是应该在婚宴上讲点祝贺的话才好?”
Timm领悟到“入乡随俗”的重要性,当场表示赞同我的“构想”。
“可我不知道在婚礼上该说些什么祝贺的话呀!”Timm有点犯愁。
“我有个好办法,我提前给你写好贺词,你用汉语把贺词背过,然后在婚礼上微笑着背诵出来,你就完成祝贺的任务了,怎么样?”
“这倒是个很好的主意!”Timm要跃跃欲试了。
第二天早上他面带喜色地告诉我,贺词全部背熟了,就是里面有几句话的意思还没完全搞明白,他把划线的“白头偕老,爱河永浴”指给我看。
我解释道:“白头偕老”就是将来新郎新娘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他们还是恩恩爱爱没有离婚,还是在一起相互照顾彼此体贴,“爱河永浴”就是表示新郎新娘永远在“爱”的河流中一起洗澡,永远恩爱、没有移情别恋。
Timm的嘴裂了开来,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笑,他现在知道了中国人表达忠贞爱情的话语,他更惊诧西方人对中国人关于爱情表达的一贯错误见解。
Timm说:“西方人都知道中国人对爱情的表达既含蓄又保守,既刻板又不浪漫,都说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表达爱情,可是‘爱河永浴’的意思很清楚啊,新郎新娘要永远在‘爱’的河流里一起洗澡,这是多么生动、多么浪漫的爱情描述啊,其实中国人一点儿也不缺少浪漫!我敢说,德国人是想不出这么浪漫这么生动词汇的!”
一年以后,Timm返回德国进入汉堡大学继续攻读“汉学”,也继续练着气功,据可靠消息,他还娶了一位漂亮的青岛姑娘。
Timm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注入了许多“中国因素”,我毫不怀疑,他心里也已刻印上了青岛,刻印上了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