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导致店铺流量受限这些原因你知道吗
作为淘宝卖家,流量自然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每个卖家都想办法要获得更多的进店流量。然而,流量的获取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往往是因为卖家自身操作失误或者想法有误区导致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店铺流量上涨受限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一、没有抓住新品扶持
淘宝搜索引擎会对新品给予一定的扶持,然而实际情况中,很少有卖家能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既然是“新品扶持”,那么就要体现出产品的“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看你的产品是否被系统打上新品标。
第一点就是看你的类目是否符合达标范围,目前可以打新品标的类目就包括:女装/女士精品、男装、流行男鞋、女鞋、女士内衣/男士内衣/家居服、“运动服/休闲服装、运动鞋new、运动包/户外包/配件、运动/瑜伽/健身/球迷用品、户外/登山/野营/旅行用品、自行车/骑行装备/零配件、电动车/配件/交通工具”的部分二级类目、箱包皮具/热销女包/男包、服饰配件/皮带/帽子/围巾、珠宝/钻石/翡翠/黄金、饰品/流行首饰/时尚饰品新、手表、ZIPPO/瑞士军刀/眼镜等。
接着就要来看新品标的打标标准。1.商品首次上架时间起,时间须在平台约定范围内;2.商品或其图片素材为“淘宝网”首发,如果咱们是做代销的卖家,建议不要直接使用数据包图片,可以拍下样品后自己重新制图,确保在全网中没有其他卖家和你使用同样的图;3.负向词剔除不符合“淘宝网”有关“新品”的心智关键词,如“清仓”、“甩卖”等词语就不要出现在标题或者描述中了。
获得新品标的商品会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平台相应的流量扶持从而获得更多展现机会,如果配合上直通车推广,也会有短期内拉爆的可能。要注意的是,新品标也不是一直都有的,一旦出现其他新品,您的商品“新品”标就会掉落;并且,你这个宝贝一进行修改,同样新品标也会掉落。
二、新品期基础没有打牢
新品期是个重要阶段,因为决定这件商品能否被打爆的很多重要数据都出自于这个阶段,因为平台是根据每个商品的表现情况来决定流量分配的,你在这段时间表现好,自然能获得更多流量扶持。
能基本可以判定出来作为能够爆发的新品,会具备下面几个关键点:
①收藏、加购高于行业均值
消费者会收藏和加购你的产品,说明他们对你的产品是有兴趣的,因此想要让你的新品流量可以爆发就一定要在这两个数据上比行业均值高。通过对产品的优化和店铺活动增加产品的收藏加购率,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收藏加购享受优惠的方式来引导买家主动收藏加购商品。
②收藏转化高于行业均值
只有收藏没有转化是不行的,只有当你的收藏转化率高于行业均值时,才能进一步说明你的产品是有吸引力的。
③各项数据随着流量的上升而上升
包括收藏、加购、销量等数据,都要随着访客量的上升,至少是等比例上升,这样会让搜索引擎认为只要我给你流量,你就能去创造出价值,甚至越来越高,给搜索引擎留下好的印象,继而给到你更多的展现机会。
三、修改操作过于频繁
新手卖家由于没有经验,在商品上架后不放心总是去看数据变化,一旦有风吹草动就立马会对商品进行各种修改。这种做法往往是弊大于利。
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咱们每做一次修改,系统就要重新收录一次你商品新的信息,而之前所积累的老权重就会受到影响,也就不难说明为啥会越改流量越少了。
但是也不能不修改,要清楚商品和店铺当前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要修改。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上活动意味着可以拉动更多的流量,我们在这时可以通过工具对产品价格、详情页等进行调整,可以让宝贝点击率得到提升。在修改标题时,有三种词语是动不得:主词、流量低高转化率的词以及流量词,而属性词是可以进行微调的;在修改时,每次替换的幅度不要太大,基本上替换两三个词就可以,替换关键词时间尽量在流量较少的时间进行操作。此外,标题修改频率不要太频繁,短时间内频繁修改操作,可能会被系统误抓为违规,导致被降权。
四、缺乏全店动销意识
很多卖家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区,我只要将店铺中某一款宝贝的销量做到最高,至于其他宝贝能不能卖得出去就看它们的造化了。随着整个淘宝的发展,店铺长期只有一个爆款在支撑整个店铺,进店流量单一且集中,没有其他款式来承接分散流量,整个店铺对爆款的依赖度很大,一旦爆款出现问题,整个店铺也随着完蛋。单品卖的好,店铺数据就会好;单品表现差,店铺数据自然也会变差。
由于每个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爆款也是一样,也会有衰退期,如果店铺只靠单一的爆款去维持,那也会很有压力,当爆款结束时,店铺流量会突然消失,也就失去了最初做爆款是为了以点带面的目的。在爆款即将进入衰退期之前,我们就要开始准备新的爆款,及时上新,充分利用爆款引进的大量流量去对店内其他款式进行预热的准备和访客资源,设置“关联销售”,在买家浏览商品介绍时,通过推荐更多商品的方式,可以降低页面的跳失率,形成店铺爆款群,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引爆店铺整体流量,打破单一流量入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