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
原标题: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嘉宾专访
8月30日,随着第四届敦煌文博会“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的召开,敦煌再次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殿堂。来自全国各省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3位专家学者和政协文史工作者,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视角讲述中国和他国的故事,讲述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案,介绍了传承和弘扬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路径和方法,助推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以下为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
在互学互鉴中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访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宜秀萍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的繁荣昌盛,既需要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也需要互学互鉴、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滋养。”在第四届文博会“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开宗明义,道出论坛主题的重大意义。
郭运德表示,面对资本的全球流动和日益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传统上各自为政的民族经济疆域已完全打开;面对着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人际沟通和文化交融的氛围与情景正空前活跃;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经济科技竞争,没有技术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已无法赢得市场;面对着日益扩展的国际合作,人类社会必将产生越来越多全球治理的国际规范和价值准则……互学互鉴、携手并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在郭运德看来,一要靠经济的强盛,二要靠文化的复兴。
那么如何实现文化复兴呢?郭运德概括为三点: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三是推动文化的当代创新。
他分析,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民族复兴的基本支撑。今天,我们要推动的文化复兴,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更不是西方文化的中国式复兴,而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用现代观念重新诠释传统,对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理清其精髓与要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传统文化的自身逻辑中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社会理想,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既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征程的精神支撑,也要让传统文化不断从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中获得新的思想资源,重铸文明古国的现代辉煌。
互学互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郭运德认为,文明的进化离不开学习借鉴,中华文化自身就不是在封闭中完成的,而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不断兼收并蓄、吸收整合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不能在封闭中发展。中华文化只有广泛参与世界多种文明对话,以善学替代独善,以交流替代推销,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在交融互鉴中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郭运德最后表示,继承不是传统的简单重复,开放也不是舶来品的完全克隆,一个新时代不可能建筑在旧文化之上。中国文化只有依托自身实践,结合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对中外文化遗产加以转换、改造与提升,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全新超越,用那些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能产生跨越时空与国度、具有当代价值与永恒魅力的文化新成果,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现代化中国,为人类文明留下一份不可替代的文化图谱,这才算作真正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
秉持开放理念挖掘中华文化魅力精髓
——访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鑫
“敦煌”二字,即盛大辉煌的寓意。这两个字,足以彰显这里曾经显赫的过往,浓缩着古代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
多年前,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者穿越漫漫古道沙漠,开辟了连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的宏伟篇章。敦煌,也因此成为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发展的典范。
今天的敦煌,依旧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8月30日举行的“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秉持开放理念进行传承弘扬,是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谈论的主题。
如何“秉持开放”“传承弘扬”,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广泛促进文物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网络、发扬人文研究“传帮带”的优秀传统……王旭东表示,资源是促进价值挖掘和弘扬的“源”和“本”,我们有责任保护管理好文物资源,也有责任让社会共享优质资源。“必须打开大门,在全力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开放资源,通过文物资源数字化、学术资源的整理出版等各种方式,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机构的学者广泛研究提供条件,创造便利。通过广泛的交流合作,让敦煌、故宫文化持续不断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甘肃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国内外学者来加入到对甘肃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和研究中,进一步把甘肃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好、展示好。”在王旭东看来,不管是故宫博物院还是敦煌研究院,都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跳出敦煌、跳出故宫去研究和挖掘。今天的时代,是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是共享的时代。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视野,没有共享的理念,敦煌学和故宫学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是为了弘扬与传承,让社会大众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对于敦煌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弘扬和传承才是目的。”王旭东表示,敦煌学百年发展,向世人揭示了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有什么”“是什么”,涌现出了丰富的学术研究著述,这些学术成果是我们再研究、再转化的基础。“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文化遗产获得新生,以展览、多媒体作品等形式走向社会、走近大众,让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时要发扬人文研究中“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吸引和联合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专家学者,合作攻关、共同研究,挖掘中华文化魅力精髓,让古老文物绽放时代的生命和活力。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文化
——访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宜秀萍
“敦煌精神,就是交融与合作的精神。我们今天就是要发扬这种精神,为重振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力量。”在第四届文博会“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郑重承诺,在新形势下,与世界各国互学互鉴,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向前发展。
敦煌文化形成之初就具有世界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赵声良解释,首先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产物。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方与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印度及中亚诸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文化由印度经中亚而传入了中国,敦煌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较早时期就接受了佛教。公元年,敦煌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经过一千多年持续不断的营建,现存洞窟个,其中有璧画和彩塑的有个。莫高窟的藏经洞保存了古代文献5万多件,包含了宗教、历史文化等极其丰富的内容。由敦煌石窟与文献形成的广博内容,反映了一千多年间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历史。
同样,敦煌文化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产物,多元文化特性使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赵声良介绍,丝绸之路的交流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佛教文化(印度文化),也带来了粟特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希腊文化。
同时,敦煌艺术还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包容性。古代敦煌又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和交流之地,敦煌壁画中也可看到各国、各民族人物形象。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各国各民族和平交流、共同进步的历程。总之,敦煌文化艺术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结出的硕果。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对此,赵声良深有感触,他认为,敦煌学一产生就具有国际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今天,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有学者在进行敦煌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散存于各国的文献和艺术品也相继被整理出版。敦煌学已成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的重要内容。
说起对敦煌文化的展望,赵声良侃侃而谈:新中国成立后,敦煌研究院就开始陆续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把敦煌艺术传播到世界。敦煌石窟是人类文化遗产,我们将与世界上更多的学术机构和团体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敦煌石窟以及各地的文化遗产。
赵声良介绍,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把目光投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后派遣学术考察小组到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柬埔寨等国进行学术考察,与当地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或学术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文物研究和保护科技的成果应用到相关国家和机构,推动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
打造文化制高点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宜秀萍
“众多的历史、自然和现代文化资源犹如满天繁星,镶嵌在广袤的甘肃大地上熠熠生辉。”8月30日下午,在第四届文博会“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声情并茂向与会者展示大美甘肃。
“莫高窟、嘉峪关、伏羲庙、麦积山、炳灵寺、阳关、玉门关、崆峒山、拉卜楞寺、中山桥……都是甘肃文化的历史见证;敦煌汉简、悬泉汉简、铜奔马、牛肉面、剪纸、花儿、皮影、羊皮筏子、黄河水车……都是甘肃永恒的文化名片;腊子口、哈达铺、会师楼、南梁……都是甘肃代表性红色文化遗产;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刘家峡、玉门油田、《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都是甘肃之所以为甘肃的鲜明标志;祁连山、雪山冰川、河西走廊,大漠戈壁、高原草原、天池梅园……都是如意甘肃的生动写照。”
生动详实的描述展开了一幅幅壮美画卷,也有力印证了甘肃拥有打造文化制高点的资源条件。王福生表示,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国家批准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近年来,甘肃致力于文化强省,在文化领域保护祖业、发展事业、推动产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文旅形象熠熠生辉。
如何发挥这些优势打造文化制高点?王福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保护好文化祖业的基础上,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以文化旅游业为例,可以开发高端的石窟考察旅游线路、红色培训线路,如开发与莫高窟关联的套票;开发从玉门干部培训学院至南梁干部培训学院的红色培训线路,把高台、会宁、哈达铺等点连成线。开发传统工艺产品则需在抓好传统工艺产品市场经营的同时,大力开发复活古代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一方面,对有千百年历史的夜光杯、洮砚、剪纸等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和市场管理,鼓励像瑞士军刀一样,走向品牌化,遏制无序竞争。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开发复活古代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创新开发更有广阔市场的复活敦煌壁画的女性短款T恤衫等产品,使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小众的礼品经济,变成大众的民生用品。
甘肃需要发挥文化走出去优势,在《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名列“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条件下,加大对外市场化商演的力度,拓展与旅游业结合的小剧场演出;在国家层面扶持岐黄中医中心(学院)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作为继孔子学院之后的又一国家品牌;拓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史丛书》项目,扩大国别,助推和深化与各国的双边关系。
王福生最后表示,构建打造文化制高点的合力至关重要,文化单位需要建立开源的共享机制,事业单位需要在大数据时代实现更多的共建共享,或发挥各自优势,分别建、大家享。国有文化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同时培育混合所有制股权多元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在整合文化旅游职能的基础上,拓展整合领域,加强统筹协调,大家共同发力打造文化制高点,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