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斌特里芬边界与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中
作者王晋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6分钟
年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世界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的美元在世界各地不断累积,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是一个悖论,由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特里芬难题”也称为流动性和清偿性两难:一方面维持国际流动性不出现困难;另一方面流动性不出现困难,但会导致币值不稳定,又会导致清偿性困难。
流动性和清偿性两难的“特里芬难题”很好解释了美元-黄金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禁止美国财政部用黄金兑换外国所持有的美元,全球进入了美元信用本位制。信用本位制度下,特里芬难题直接表现为满足国际清偿性与维护美元信心之间的矛盾:美国以外的国家持有的美元越多,由于“信心”问题,这些国家就越不愿意持有美元,甚至会抛售美元,美元体系也会出现削弱,甚至瓦解。在信用本位下,物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差异在于:物本位下美国储备的黄金是美元全球固定汇率货币体系的支撑;信用本位下美国的信用是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撑,美国信用下降的过程就是美元国际货币体系逐步削弱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从“特里芬难题”中抽象出特里芬边界:在物本位下,特里芬边界就是美国储备的黄金数量要至少等于美元-黄金维持固定兑换价格要求的数量;在信用本位下,特里芬边界就是美元信用的最大边界。在美元信用的最大边界内,美元作为全球重要的安全性资产属性不发生实质性变化。一旦突破美元信用的最大边界,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将发生实质性改变。
金本位的崩溃,意味着国际货币定价再也没有稳定的“锚”。在信用本位制下,美元的定价也因此没有稳定的“锚”。表达美元强弱的美元指数是其他六种货币组成的,各种货币的占比为:欧元57.6%、日元13.6%、英镑11.9%、加拿大元9.1%、瑞典克朗4.2%和瑞士法郎3.6%。从目前这样一个美元指数起码有几个信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12.html